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 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05年,人类的巨轮刚刚驶入15世纪,远在东方的明朝也开始“起航”。明朝的这个“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28年有7次,平均4年,比哥伦布船队早90年。但明朝下西洋对世界历史格局的影响,远不如一百年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根本问题...

405年,人类的巨轮刚刚驶入15世纪,远在东方的明朝也开始“起航”。

明朝的这个“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28年有7次,平均4年,比哥伦布船队早90年。

但明朝下西洋对世界历史格局的影响,远不如一百年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

根本问题在于,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的代表,并没有得到一致的发掘。他在“禁海”与“禁海”两种观点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错过了15世纪至17世纪的文明发展黄金时代。

朱元璋的海防困境

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了鄱阳湖战争。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独霸天下的地位。

最终陈友谅战死,60万水军全军覆没。

作为元末农民战争中的一支强大力量,陈友谅虽死,但陈的残余势力不容忽视。

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他们侥幸逃过一死,流散在沿海,不时骚扰大明朝廷。

他们依靠的优势是造船技术。在弥留之际,陈友谅问部下:

我造船技术过硬,塔能有十多尺高。放眼天下,无人能及。你们未来的繁荣取决于此,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点。

这些残余物被海水冲刷到海外。后来的张士诚也是如此。张士诚没有什么野心,但是治理百姓还是蛮有一套的。长期经营东南沿海,造船技术优于朱、陈。

不考虑张士诚正规水军的牛数,他势力范围内的人能造三四丈的船,正规作坊生产的船都有十几丈长。

朱元璋在陆上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在水上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因此,陈友谅、张士诚与日寇***的海上余孽成为明朝最大的海防隐患。

因为一时难以消灭他们,为了防止他们登陆骚扰,朱元璋不得不颁布了明朝第一个“海上禁止令”,并写进了祖训。

结果,朱迪登基三年后,立刻把父亲朱元璋的祖训抛在脑后,开启了明朝的航海时代。

为什么朱迪最终违背了他的祖训?纯粹是为了“***”讨厌我的父亲吗?

一种说法是寻找他的皇帝。

这是最直接的解释。朱迪于1402年正式称帝,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年,仅相隔三年。

“海禁令”是明朝的祖训,相当于明朝最高规格的政令。

朱迪,谁来了一个不公正的位置,没有理由采取行动反对祖先的制度,当他的立足点还没有牢固地建立起来。

因此,朱迪派遣心腹宦官郑和下西洋,其背后的动机是为了在海外寻找他的朱允炆。

由于民间传言,朱允炆并没有死于靖南之战,而是在城破之前制定了潜逃计划,乘船南下。明代的《郑和传》记载:

祖先们怀疑惠帝死于海外,想追查其下落。

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说法似乎不严谨,但却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建立明朝的外交关系。

清朝人写历史的时候,对郑和下西洋又有了另一种说法。

并通过炫耀其外**队来显示中国的繁荣和强大。

朱迪是一个与汉武帝性格相似的皇帝,虚荣傲慢,穷兵黩武。

所谓郑和下西洋,更像是一场裹着贸易的对外战争,目的有二:

首先是构建了永乐朝“万国贡赋”的外交体系。

二是重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结构。

自古以来,中原的帝王都以“天国”自居,“夷帝之分”的观念相当强烈。

历代皇帝都爱做一件事,通过威逼利诱,达到让周边小国臣服的目的,从而确立了“中国居内以制夷,夷居外以服华”的外交模式。

朱迪已经是中国的顶尖人物了。再加上周边小州都把自己当老大,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

朱迪的目的大概是为了他心中的“四夷抵朝”的理想。

朱迪也有最后一招来炫耀她的国力。

当时明朝在形式上是统一的,但处于半包围状态。

北方有蒙古人,东南和南方有日本侵略者和陈友谅、张士诚的残余,中亚出现了一个蒙古帖木儿帝国。

这个帖木儿日夜想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夺回蒙元丢失的中原之地。

以朱迪的伟大才华,我们不能不知道,坚持祖先的制度是治标不治本。只有适当开放东南沿海,积极拥抱海上贸易,才是治本之策。

因此,派遣郑和下西洋是朱迪海洋战略的第一步。

周边国家看到大明的强大,才能争取自己的地位,才能与明朝合作,共同抵御三股潜在势力。

另一种说法是垄断大明腹地的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很难说。

有人说赚得多,有人说赔钱赚得多,还有人说白忙。

与主流观点相比,郑和下西洋是元朝海外贸易垄断的延续。明代则“更独特”,生意直接在别人家门口做,压榨中间商的利润。

至于真正的结果,谁也不敢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朱迪的目的根本不是赚钱,历代皇帝都不缺钱,更不在乎钱。

贸易只是一种手段,归根结底是为明朝的朝贡秩序服务的,也可以叫臣服秩序。

就算“赏赐”远远超过“贡品”,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把所有国家绑在你造的大船上。

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把明朝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带到了那里。

至今在东南亚很多地方,仍有郑和路过的痕迹。

朱迪登台,郑和唱戏,他们创造了大航海的辉煌时代。

公元1433年,郑和驾崩。

公元1435年,明朝玄宗皇帝驾崩。

明代儒生终于找到了反击航海的机会。在儒生的反对声中,明朝的大航海计划暂时结束。

明帝国的航海计划,像一场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匆忙。

就在朝廷为“海禁”和“赤禁”争论不休的时候,葡萄牙舰队在亚欧**的另一边起航了。

此后数百年,明清两代再也没有涉足航海。用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话来形容:

拥有最先进技术的“中国帆船”,从此“只向日本驶去,绝不南出北部湾”。

大明帝国在大洋中大步前进,匆匆后退。看似是原地踏步之举,实则是历史的倒退。

它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这是当时反对派始料未及的。

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直接把船和枪固定在了清朝的额头上。

本文来自微笑向暖投稿,不代表舒华文档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huhua.cn/24/580935.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6-07
下一篇 06-07

相关推荐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至于郑和,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毕竟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已经有所记载。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人生信念和其他与他相关的短篇小说。郑和,又名、马、太监,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一位元朝将军的家中。他十岁的时候,元朝灭亡,父亲***,留下他一个人。于是在他年轻

    2023-07-28 19:28:01
    694 0
  •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最远抵达东非 远航探险比哥伦布早87年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探索事件。比如我们研究欧洲的历史,我们知道从15世纪到17世纪,著名的地理大发现是一个开辟和探索新航路的时代,哥伦布发现新**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哥伦布发现了新**自1492年以来,哥伦布已经进行了三次

    2023-07-13 17:46:01
    1048 0
  •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 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05年,人类的巨轮刚刚驶入15世纪,远在东方的明朝也开始“起航”。明朝的这个“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28年有7次,平均4年,比哥伦布船队早90年。但明朝下西洋对世界历史格局的影响,远不如一百年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根本问题

    2023-06-07 10:25:01
    381 0
  •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前6次都是苏州太仓刘家港,第七次是在龙江关(今南京下关)。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远航时间大约是

    2023-04-10 01:23:01
    547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