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男女各个年龄段的雅称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古人为不同的年龄创造了各种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年龄称谓,比如“三十而立”、“六十而立”。古人对年龄称谓的重视到了极致。这些年龄称谓背后的意义是什么?简介: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人们指代年龄,不同的年龄指代可以不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现在的年龄称谓比...

在中国历史上,古人为不同的年龄创造了各种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年龄称谓,比如“三十而立”、“六十而立”。古人对年龄称谓的重视到了极致。这些年龄称谓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简介:

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人们指代年龄,不同的年龄指代可以不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现在的年龄称谓比较简单,童年、青春期、青年、中年、壮年、老年、老年。

相对于今天年龄称谓的简单化,古人对不同的年龄创造了详细的称谓。从出生到百岁老人,都有特定的称谓。不一定要直接说出自己或者别人的年龄。看称谓就知道了,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六十岁”“七十岁”。

不同时代古人的称谓:

新生婴儿:

三天大的婴儿被称为“唐冰期”,也被称为“唐冰”。在古代,新生婴儿在出生的第三天举行宴会,邀请亲戚朋友一起吃汤饼是一种习俗。

首先,为了庆祝孩子的出生,朋友和亲戚们都来祝贺;第二,为了“洗三朝”,三天大的婴儿需要有经验的助产士给他们洗身体,唱祝福语,也就是给婴儿洗澡。这个仪式也是为了好运而举行的。

第三,是为了“三礼”。在古代,女人生第一胎,孩子出生三天后,女方娘家会给女婿家一份礼物,也就是外婆家给产妇第一胎的礼物。一些大家族举行这种宴会并大肆吹嘘,编造一些词语来表明婴儿的起源是多么的不平凡。

一岁以下的儿童:

古代把一岁以下的孩子称为“襁褓”,有的称为“小儿”。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很脆弱,需要用被子裹着,小心翼翼的照顾。“襁褓”指的是用来抱婴儿的宽腰带,“襁褓”指的是用来包裹婴儿的被子,所以一岁以下的婴儿就叫“襁褓”。

在古代,一岁以上的孩子称为“初学”,两岁至三岁的孩子称为“小儿”,意为年幼,表示孩子小的时候还在婴儿期。除了童年,他们也被称为“孩子的袋子”和“携带儿童”。

三岁至八岁或九岁的儿童:

古代把三四岁到***岁的孩子称为“条(二声)”,因为古人一般不剪头发,因为“身体有皮肤,受父母影响。不敢损,孝始。”在古代,小孩子的头发太短,不能扎,要垂下来,所以叫“下垂”。

在古代,孩子小的时候也叫“生而小”,表示年纪小。七八岁的男孩和女孩也被称为“头胎”。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式换牙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女孩七岁叫“年”,男孩八岁叫“年”,一般也叫“垂发”。

八岁到十三或十四岁之间的称谓:

这个时期的孩子被称为“总角”。在古代,这个时期的孩子头发长到可以扎起来。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举行加冕仪式,就把头发左右各扎成一个发髻,像牛角一样扎成两个结,所以被称为“总角”。

这个时间段也到了学习年龄,也被称为“学龄前”,意思是第一次上学的孩子。以及外出求学的年龄(外出求学一般用于贵族子弟,因为只有贵族才能供养子女外出求学),也称为“外教”,朝廷中培养的王公大臣则为“内师”。

九岁的孩子也被称为“九岁人”,但一般是指长寿的人(九十岁)。十岁以下的孩子也被称为“黄口小儿”,因为古代的家仆制度称孩子为“黄口小儿”。

为此,还有一个不好的定义,我想大家也猜到了,那就是“黄口小儿”。一般用来嘲讽别人年少无知。

在古代,十二岁的女性被称为“金钗之年”,因为当她们十二岁时,她们就会开始戴上金钗,学会打扮自己,为嫁给一个如意郎君做准备。因为古代女性结婚比较早,一般都是十几岁就结婚了。

在古代,十三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豆蔻原本是一种在初夏开花的植物。因为初夏还是盛夏,豆蔻是用来比喻未成年女子的,所以未成年的古代少女被称为“豆蔻”。

古代对十三至二十四岁男女的称谓;

这一时期的女子头衔:

一个14岁的女人被称为“二七”年,意思是“二七十四”。15岁的女子称为“结婚年”,也称“既婚又嫁”。这个年龄的古代女性已经到了适婚年龄,这是《礼记·内则》中记载的。

“簪”是用来扎头发的簪子。它描述了古代女性到了应该结婚的年龄。女子十六岁时,称为“碧玉年华”,又称“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年”,因旧文人以“瓜”字为二十八岁。

瓜字断为两个字,解释为十六岁。一般用于女性。“碧玉”一词是古人在诗词中用来形容28岁女性的清新美丽。十八岁的女人叫“二九”。虽然“二九”男女皆可用,但在古诗中一般用于女性。

20岁的女人叫“桃李年华”,“桃李”二字比喻一个人的青春。这种岁的女子也叫“候年”,意思是古代女子已经成年,正在候婚,“候年”就成了适龄女子候婚的表达方式。

二十四岁的女人被称为“花样年华”。花心指的是花期,一般指女人年轻漂亮的时候。“结婚之年”是指女人到了结婚的年龄。

宋范成大《腊月廿后,连阴》:谁能鼓一封催花的信?让我们在扬州打百面雷。

《诗经·赵南·梅花》:“梅花其实是七朵。请我做秀才,我就走运了。”

大龄未婚女性被称为“怨妇”。孟子梁王辉曰:“内无怨妇,外无丈夫。”指的是未婚的大龄青年男女,30岁的女性称为“半老徐娘”,指的是风韵犹存的中年女性,也是形容女性风姿绰约的称谓。

这个时间段的男子头衔:

在古代,13至15岁的男孩被称为“勺舞之年”。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学习文艺舞蹈,勺子舞也是文艺舞蹈。《文舞》是古代宫廷的一种雅舞,之所以称之为文舞,是因为它是为了赞美古代帝王以德治国,标榜当今统治者的文德,号令苍天。

“礼记。《内则》记载:“学乐十至三年,背诗舞勺。”

十五岁被称为“志学之年”,出自《论语》:孔子曰:“志学十之五。”后来,十五岁被称为“志学之年”,意思是我准备专心学习了。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十五岁,也开始扎头发。他们把之前的两个发髻打散,把头发扎成一个发髻,戴在头顶,表示他们已经从小孩子长大了。他们加冕前的年龄从十五岁到二十岁也被称为“成子之年”,扎头发意味着他们是青少年。

“礼记。内部规则”:“成年后学拍御舞。”

15-20岁的男性被称为“舞象年”,也是“成家立业”的代名词。这时,他们开始学习各种技能。舞象原是古舞的名称,也表示这个年龄的男性可以上战场打仗。

《礼记·曲礼》记载:“男人有二十冠,有二十字。... "(男人)二十岁就软弱,戴上皇冠。"

意思是古代男人一般二十岁加冕。比如秦始皇二十二岁加冕(这可能是秦国特有的年龄规定,或者延迟了)。二十岁的男人也叫“弱冠”,意思是已经成年了,但是还年轻,所以叫“弱冠”。

“冠礼”在古代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礼仪,其过程也非常细致和讲究。当一个还是孩子的男人变成了成年人,他可以戴上一顶帽子来表明他是一个成年人,并承担起他应有的责任。需要说明的是,冠礼只能用于男性,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末。

古人三十岁后的年龄称谓:

《论语》记载:子曰:“立志学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行,不逾矩。”

古人三十而立,谓之“立”,又称“立起”、“始立”等。,指的是三十岁要学习,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和威信,也就是说三十岁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站起来”是指“站起来,说出来,站起来”。现在把三十岁叫做“站起来”。

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也叫“强者之年”,意思是这个年龄的人能够明辨事物,没有忧虑和疑虑,对自己不迷茫或困惑,没有选择和退路。

50岁时被称为“知命”、“天命”、“半百”、“知命之年”等。知道生活知道他的命运,但是在这个年纪,他还不能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抱怨别人,很正常,也到了反思自己的时候了,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

六十岁和七十岁是大家熟知的“六十之年”和“七十之年”,因为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就是一个钉子,钉子就是一个钉子,六十岁也被称为“耳顺”。70岁被称为“七十岁”,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在古代很少见。

六十一名为“贾凯”、“花甲”,意为破甲子,六十四名为“破卦”。前面说过,瓜是28,因为瓜子裂成了“88”字,意思是“88***”,所以破瓜就成了六十四的代名词。

七十一叫“开八”,七十七叫“生日快乐”,八十叫“职员上朝之年”。在古代,八十岁以上的人可以拄着拐杖进入宫廷。80到90岁的人被称为“老人”,指的是非常老的人。八岁叫“米寿”(把“米”字拆开来看,它的上下两部分是八)。

九十岁被称为“眼泪之年”,意思是老人长寿。九十九叫做“百寿”,因为“百”(数)字组成一个九十九。百岁老人被称为“希望”,意为期待,“希望”意为支持。一百岁的人已经到了需要别人支持和照顾的地步。

一百零八岁的外号叫“茶生日”,一百二十岁的叫“六十岁重开”,意思是两个六十就是一百二十,祝一百二十岁的寿星。一百四十岁时,称为“古稀双庆”。

结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年龄的称谓不止于此。各种古籍中有各种各样的年龄称谓,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一些流传下来的年龄称谓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比如“站在三十岁”。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创造的年龄称谓不仅是年龄的代称,还赋予了它一定的意义,寄托了古人对长寿的朴素祝愿。

本文来自安安分分做我自我投稿,不代表舒华文档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huhua.cn/24/567897.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5-29
下一篇 05-29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