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名臣于成龙有过什么贡献(历史上的于成龙有多厉害)

于成龙,山西省方山县赖宝村人,清初著名大臣。于成龙45岁开始做官。历任雒城知府、河州知府、武昌知府、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官职。67岁病逝,任两江总督。于成龙生活简朴,清正廉明,破案迅速,爱民如子,功绩卓著。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官员,被皇帝和人民...

于成龙,山西省方山县赖宝村人,清初著名大臣。于成龙45岁开始做官。历任雒城知府、河州知府、武昌知府、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官职。67岁病逝,任两江总督。于成龙生活简朴,清正廉明,破案迅速,爱民如子,功绩卓著。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官员,被皇帝和人民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清官”。

央视电视剧《于成龙于成龙》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历史上的于成龙是什么样的,他有多强大?

他一心为民,成绩卓著。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接受清廷的任命,抛弃妻子和其他儿子,来到荒凉的广西罗城任县令。罗城地处山区,用今天的话说,属于老幼边穷地区。在罗城,于成龙先后采取了严密保护、***豪强、安抚流散、修建学校、修缮房屋、劝导农民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很快稳定了局势。

于成龙升任湖广黄州府同知时,黄州府盗贼众多,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治安和居民的生活生产。为了摸清***情况和每一次重大***案,他总是亲自走访案情,多次以微服私访的形式冒充田夫、游客或乞丐,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甚至***窝点,摸清困难。所以小偷不敢在黄州作案。于成龙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敏感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略的细微细节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在当地解决了很多重大悬案,***了很多冤假错案,被老百姓称为“于青天”。

清代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将于成龙破案的生动传奇写进了于中丞。清朝吏部考核官员,文官三年,武官五年。那些有杰出成就和才能的人被称为“杰出的”。由于他们的杰出成就,于成龙三次被评为“杰出”。

他公正廉洁,澄清官员管理。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反腐倡廉和吏治,希望巩固政权。被于成龙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并不容易。

在于成龙官场二十多年,他清正廉洁,走到哪里,官场都是清正廉洁。于成龙任直隶总督时,当时的大名县令在中秋节为总督衙门准备了一份礼物,于成龙送了一份《不饲》,表达他对官场送礼的看法。他认为官场上的礼物只应该由同等级别的人来送。在这个层面上,礼物是用来表达感情的。但如果等级悬殊,送礼就成了违反礼仪。为了保持体面,应该禁止喂食。

后来两江总督上任,于成龙又发了一篇《示亲民官员自省六诫》,教育下属官员清正廉洁。两江地区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方。同时,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庶的人民,众多的学者,在学术领域也有许多弊端。于成龙在调查了相关情况后,颁布了《关于学术事务的若干事项》,禁止地方官员以任何理由考察学术道德,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科学***中的***现象。

他严于律己,安于贫穷。

于成龙的官员越来越大,但生活很简单。他在罗城做了7年县令,卸任时穷得连路费都没有。在黄州8年,去福建的时候,只有一捆被褥和一套衣服,一路上以萝卜为食。在饥荒年代,他也用麸皮代替粮食,用多余的口粮和工资救助灾民。所以,老百姓在歌谣中唱道,“要想清正廉明,就要学会当众吃糠粥。”?

他甚至卖掉了仅剩的一头骡子,换来10多两银子帮助灾民。即使成为两河流域富有的统治者,于成龙仍然穿着普通的衣服,每天的食物都是面包屑和米粥。“一年四季吃青菜就不知道肉的味道了。”江南人因此称他为“余”。在严格的约束下,总督衙门的官员不吃肉,每天只能吃衙门背上的槐叶充饥。那棵槐树实际上被摘光了。江南富甲天下,风俗奢靡。他上任后,树立了榜样。短短几个月,风气大变,有效遏制了江南的奢靡***现象。

于成龙天南地北,在外地做官20余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带家眷,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非常勤政,经常最后累死在两江总督任上,死后清点遗物,只有几件破衣服。为官二十多年,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职位,于成龙都能忠于职守,为国为民,廉洁自律,这就是于成龙的厉害之处。他的廉洁自律,更是中华民族廉政文化中光辉灿烂的篇章,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本文来自Total.不想长大投稿,不代表舒华文档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huhua.cn/24/550239.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5-16
下一篇 05-16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