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之战是怎么回事(明州之战是谁指挥的)

【作者简介】于虹,男,汉族,四川苍溪人,大学文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作家文慧》特邀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青年文学导师。主要作品有小说监狱三部曲:仇人、典狱长、AB门——贪官下半部;小说《大国——蜀汉宰相诸葛亮》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作...

【作者简介】于虹,男,汉族,四川苍溪人,大学文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作家文慧》特邀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青年文学导师。主要作品有小说监狱三部曲:仇人、典狱长、AB门——贪官下半部;小说《大国——蜀汉宰相诸葛亮》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作品奖,并被列入全国农村书店采购目录。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158年(宝佑六年)八月,蒙古南征宋朝。

孟戈的战略意图是:南北分兵进攻南宋,东路军由都督塔查尔从河南进攻荆襄、两淮;兀良合台率领的南路军是远征大理的主力,北上离开桂湘,从云南包抄南宋,次年正月会师长沙。西路军由蒙哥亲自率领,从陕西进入四川,与驻扎在利州的王德臣部会合,沿嘉陵江南下,下到重庆,沿长江向东,与西路军会合,然后横扫江浙两省。三大主力终于在临安南宋会师。

那么蒙哥有多少军队呢?

孟大哥从大本营带了四万铁骑,再加上利州部的五万多人,还有已经进攻成都等地的部。所以Mongo号称十万,也差不多。

,字王,号窝阔台,原澧州守将王世贤之子。1243年王世贤死后,王德臣奉命继承父亲的爵位,坐上过山车,在大将军的指挥下统兵。他21岁。

为了这次探险,Mongo做了充分的准备。

(大角城遗址:总部附近的墨池)

(1)忽必烈被派往大理,完成对南宋的包抄。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大理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理,而是大理国。大理的疆域有多大?当时的疆域覆盖了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比现在的大理大很多。

1254年,忽必烈一战攻陷大理王城,实现了蒙古的战略意图。

这一次,蒙哥志在必得。

无独有偶,今年,我们著名的于杰同志在重庆不幸逝世。

关于他的死,有奸臣诬陷、投毒、悲愤而死等等不同的说法。《续资治通鉴》也语焉不详,说“蜀人皆悲卒,或服药。”

但据余杰之子余的墓志铭《墓志铭》记载:四月,召余杰作述职报告;五月,被召回京,玉玺(注:圣旨应还在途中)下诏次日,于杰死于重庆。之前,于杰由于常年战斗和露宿街头,导致手臂无力。他身患旧病,吃了河鱼,于5月18日去世。同年7月,李宗降朝,以悼念于杰之死;九月,于孙茹被召葬于杰;11月9日,于杰葬于溧阳县京山。

我更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不管于杰的儿子是不是迫于某种压力隐瞒了一些真相。

反正于杰的死在四川有危险。

(2)蒙古人对于杰探索要塞防御方法。

于杰的要塞防御策略在与蒙古人的对抗中略占上风,蒙古不得不改变策略。它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骚扰和抢劫上,而是注重地方政权的建设,稳扎稳打地储备口粮,准备在四川与宋军打一场硬仗。从宝祐元年(1253年)开始,蒙古在占领的利州、朗州部分地区建城造田,第二年就完工了。

事实上,蒙古已经初步找到了对付于杰堡垒战略的有效办法,即堡垒对堡垒,荒地对荒地。他们的意图是看谁能忍受。

(大霍城遗址)

(3)战略测试。

156年,孟戈命令守卫大理的兀良合台进攻南宋的四川周闲县。兀良合台取乌蒙(今云南昭通),由陆路行军至石门关(今四川高县西北),突破关内,经叙(今四川宜宾东北)直抵重庆。当年11月,我从重庆附近的丛北路与蒙古军队会师,完成了这次军事试验,证明了南北合作的可行性。因为是试探性的试验,所以没有进攻重庆就撤了。

258年10月,蒙哥领兵至利州。

此时,杨大元将是伟大的守城者。

杨大元原是当时掌管统制的名将曹又文的部下。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老师。曹又文死于阳平关后,率残部撤回内地。朝廷提拔他为总司令,负责叙利亚(今宜宾)的防务。此后不久(反正是1242年前),他被调到了朗州。因为1242年,他的哥哥杨大全在叙利亚与蒙古人的血战中牺牲。主持修建了孟八柱之一的彭州(今蓬安)云山城。

1254年,朝廷命他镇守大巨城。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南宋朝廷先是任命韩翊为大巨城将军,但韩翊以大巨城没有完善防御设施为由拒绝上任。朝廷这才任命杨大元(职务是礼州东路安抚使,锦州、直郎州总司令)。

应该说,经过当时的两次建设,大巨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并不完善。杨大元上任后,开始了第三次建设。

杨大元出身于野战军。近年来,他不时与蒙古人王德臣和牛霖交战,互有胜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第三次,他改善了大巨城的军事设施,大巨城的防御能力大大提高。

杨大元的所作所为,在利州的王德臣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蒙哥在十月到达利州后,并没有急着攻打大托城。而是先拔掉了大托城的外围据点:破离剑门关不远的苦竹关、长宁山的鹅顶堡(今苍溪县白桥乡、亭子乡与剑阁县乡交界处)、屠城、郑将军、、杨立等。

11月,芒戈才进入大巨城。

但是,Mongo似乎还是不放心。“冬天,皇帝向霍达进军,纽林率领五万骑,带着200艘战船在成都。张巍?派五百人为先锋,水陆并进,欲锁重庆河,以吴蜀之路为必经之路,系桥子洲之口,以助其师。”(元史)也就是说要分散南宋的军队,彻底切断大成的外援。

当然,在嘉陵江流域,还有两个地方可以撑起大城:彭州的云山市和顺庆的青居市。不用说,Mongo早已部署兵力进行监控和封锁。

这一时期四川省的统帅是朴载相和牛霖,不得不分兵截击,根本顾不上朗州和苍溪的战事。

得到一个大城市,变成一个没有外援的孤城。

孟尝君首先派南宋大臣王中去投降。关于王中的史料不多,据说是长宁山寨(即王佐将军所守的鹅顶堡)的一个知县。这厮主动打开寨子大门投降,导致鹅顶堡过早沦陷。杨大元大怒,当着大城军民的面将他斩首,表达了他誓死抵抗蒙古人的决心和信心。

(公元1258年秋南宋地图)

我大怒,下令攻城。《宋史》、《元史》、《续都资治通鉴》都说蒙哥“监军进击”,而上述“皇帝行军至大沮山”可能是蒙哥上前线,直接指挥大沮城之战。孟大哥这次远征,还有一次是他从我亲爱的朋友跑到前线亲自指挥,那就是钓鱼城之战。

可汗亲自指挥战斗。先锋王德臣怎么能不努力呢?

大成有多少后卫?从杨大元的军衔来看,他相当于利州东路军政长官,但他的部队分布在各个要塞。估计大成城的守卫力量应该在2000人左右,加上上万人。

在数万蒙古军的围攻下,大城水门失守,损失战船百余艘,第一道防线被攻破。很快,北门失守,蒙古军突破了第二道防线。

《元史·王德臣传》记载:“宋朝时,杨大元遣子乞命数万,(王德臣)引子至帝为客。第一天,大元引众下。”

(霍达附近的云台山)

蒙古人攻了几次天水门才倒下?第二道防线被攻破后,杨大元坚持了多久才投降?正史没有记载。杨大元是11月23日投降的,我估计他坚持了8天左右。

然而,根据杨大元的记载,他在投降后仅27天就率领部队和王德臣的部队攻打蓬安。间隔时间是不是太长了?这不符合蒙古军队的作战习惯。

在这个蒙古人的时代,蒙古人仍然采用大迂回、大渗透、分而围之、速战速决的战术。萌哥在朗州呆了整整一个月,不正常。绝不是因为朗州的美景和美女。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但杨大元投降后,《续资治通鉴》中有几条有趣的记载:“大元逃家。蒙古怒,欲屠城……”《元史·李胡兰纪传》也有相关记载:“宪宗大怒,必戮其城,人皆知之。”好像反复说杨大元投降了,但是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认为杨大元真的投降了。

这有点滑稽。Mongo是个大***?大家都知道的事只有他看不到?这明显是借口,说明蒙哥对大巨城的强烈反抗怀恨在心,想找个报复的理由。这符合芒戈的性格。

(蒙古骑兵)

蒙克不像忽必烈那么中国,甚至他的下属纽林也比他更中国。他仍然主张军事征服和杀戮。所以只要稍有反抗,后果只有一个,就是**。根据国外历史专家对蒙古人的研究,蒙古人出征时,杀死每个士兵的基本人数是27人。没有那么多敌兵。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必须**人民。

所以大成的抵抗应该持续了近20天,蒙古人吃了不少苦头。而且,不同意杨大元的条件,当然可以攻下,但是蒙古人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蒙古人要保证不屠城。试想一下,如果可以轻松拿下一个大城市,蒙哥会同意吗?

更耐人寻味的是,蒙哥并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烧毁大巨城,而是在这里设置了东川道元帅府;1286年(元二十三年),元帅府升级为保宁路,不久改为保宁府,但研究所仍设在大巨城。

这是什么意思?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大成城的军民设施相当完备。

(大田程门站点)

直到1362年(元二十二年),明于震在蜀中称帝,以“大夏”为国号,才把设在霍达的朗州治所迁回旧保宁城(今阆中)。

从公元1243年(宋纯佑三年)于杰将驻扎在陕西安康的驻军迁至大巨城,到1362年,经历了119年的风风雨雨。

是啊,跌宕起伏,700多年前苍溪先民的血战,也葬身于跌宕起伏之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258年春,蒙哥安排忽必烈主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大辩论:佛道大辩论。

(南宋士兵)

本文来自我要无比强大投稿,不代表舒华文档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huhua.cn/24/560003.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5-23
下一篇 05-23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