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 阅读引导:请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预留3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静心阅读本文。因为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读完后还需要完成课后作业。真正让自己成长或者致富的路,本来就不会轻松。本文为专栏中的一节课,并不是分享。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若你没有看过之前的几期...

☆ 阅读引导:请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预留3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静心阅读本文。因为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读完后还需要完成课后作业。真正让自己成长或者致富的路,本来就不会轻松。本文为专栏中的一节课,并不是分享。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若你没有看过之前的几期文章,可以先关注专栏,建议从第一篇文章开始阅读专栏文章,不定期周三21:30更新一篇,头条周四同步更新。这个更新频率是想告诉你,看的多和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尝试深入思考和实地践行。想第一时间阅读最新专栏,请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乔布斯的NeXT

1985年,史蒂夫·乔布斯被他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扫地出门”。

那一天,他泣不成声…

当然,这并没有击倒他,他可是乔布斯啊!一个亲手改变过世界的人。

那时的他才30岁,依然有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卷土重来

果然,他迅速成立了另一家电脑公司NeXT,专为高等教育及商业市场开发功能更为强大的个人工作站。

注:工作站,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性能更高,用于进行某类特定工作的个人电脑。

市场对此高度期待,他的首次产品发布会,也引起了现象级的关注,就如同当年发布苹果电脑时一样,比如《新闻周刊》就称他为“芯片先生”,宣称这是“数年内最激动人心的机器”。

图:史蒂夫乔布斯和NeXT电脑

终于,1989年,NeXT电脑正式发售,乔布斯信心满满,让工厂准备好了每月10000台的产能。

但令人唏嘘的是,NeXT电脑每月实际的销售量,仅为400台左右。

4年之后,亏损严重的NeXT,不得不卖掉工厂,彻底关停了硬件业务。

为什么会这样?

这可是乔布斯啊,他做产品的能力毋庸置疑,之前也有苹果成功的经验,那时的他也不缺资金和资源。

而且,这次创业的大方向也没有问题,NeXT电脑确实能提高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率,是相关人士需要的。

并且,行业也正处于红利期,整个市场正在迅速变大。

怎么就失败了呢?

当然,原因有很多,比如他的性格,比如他与竞争者们的爱恨情仇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定位”出了问题。

定位错了

首先,NeXT的定位是“个人工作站”,可以让消费者同时拥有工作站的强大功能与个人计算机的易用性。

这个方向没有问题,市场中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早在1983年,布朗大学的学术研究人员就告诉乔布斯,他们的梦想是拥有一台强大的个人工作站,为此,当时还在苹果的乔布斯就推出过一个被戏称为“大MAC”的项目,专门针对这个需求开发产品(项目后来因乔布斯的离开而终止)。

但此时,这条赛道上已经挤满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当时如日中天的Sun公司,已占据了这个市场80%的份额,NeXT要和它们直接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而NeXT与它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时任微软CEO的比尔·盖茨曾对此评论道:“Mac(苹果台式电脑)真的是独一无二,但是我个人不太理解史蒂夫的新电脑有什么特别之处。”

并且,它还特别贵,一台要卖6500美金,再加上配件,可能要上万美金,是同行的3~5倍,这也直接导致了它在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力。

其次,它对NeXT的定位是“软硬一体机”,也就是像Mac一样,坚持硬件和系统都自己来做,并且不对外授权。

IBM、康柏、DELL等各大电脑制造商,都曾经想在自家的电脑中预装NeXTSTEP系统,但都被乔布斯拒绝了(曾授权给IBM,但中途停止了合作),为此,他可能错过了一个足以撼动微软,再次改变世界的机会。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NeXT电脑特别封闭,大部分软件都无法在它上面运行,而它的销量,又无法支撑起软件商们为它定制开发,这又进一步削弱了NeXT的市场竞争力。

还有,乔布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产品的外观上。

比如,他要求机身是一个完美的立方体,这就导致工厂得重新开模,那些原本通用的电路板,也都得为了适应这个新盒子而重新配置和安装。

图:NeXT电脑

另外,他容不得外观上有任何的瑕疵,比如有一次他在机箱底部发现了一条微小的细缝,就要求工厂重新铸模,并加购了一台15万美元的砂光机,用于消除细纹。

甚至,连客户看不到的机箱内部,他都要求涂成亚光黑色,让整个机子浑然一体…

这些要求,如果放在toC的产品上,那对于比较注重外观的个人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会为此买单,但NeXT主要面向的是B端的客户,或者是专业的个人生产者,他们更注重的是功能与价格,而这些举措,恰恰会影响电脑的性能和价格。

市场的反馈,也确实如此,销量惨淡的NeXT,最终,黯然出局。

后来,为了让公司能存活下来,乔布斯不得不变卖工厂,将公司转向软件业务,同意把自己的系统授权给其他品牌的计算机使用,并最终用魔术般的销售能力,把系统连同公司一起卖给了苹果,上演了王者归来…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你看,即便是乔布斯,并且还处在一个正值红利期的行业中,如果没找对定位,也依然会失败。

所以,比起熬夜加班,创业更重要的,是要在一开始,就找到一个好的“定位”,提高自己的成功概率,让自己赢在起点上。

那么,该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定位呢?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定位”。

什么是定位

在地图上,“定位”是指某个事物所在的位置。

所以,“定位”看上去是一个客观的信息,这有什么好坏之分呢?

这就得看与之相关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本体、环境,与目标。

本体,就是指这个事物是什么。

比如是一个人?还是一辆自行车?还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

环境,就是指这个事物所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它在这个环境中的相对位置在哪。

比如它是在海洋上的?还是在马路上的?是在马路上的话,那具体是在这条路的哪个位置上?是在这个位置上的办公楼里,还是大街上,还是在高架上?

目标,就是它之后会到哪里去。

而所谓好的定位,就是指更容易达成目标的起始位置。

比如在地图上有两个点:A点和B点,请问哪个位置更好?

这就要取决于刚才说的三个要素。

比如“目标”是开车去公司,A点离公司1公里,B点离公司3公里,那么显然A更好。

但如果目标变成了回家,A点离家是3公里,B点离家是1公里,那此时,B点就变成了更好的定位。

然后,同样是开车去公司,现在我们把“环境”改一下,A点到公司这段路程虽然只有1公里,但路况非常拥堵,而B点去公司的道路非常畅通,那此时,离目标更远的B点反而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定位。

那如果把“本体”改一下呢?你不是开车去公司,而是骑自行车,可以顺利穿越拥堵的路段,那A点又会成为更好的定位。

所以你看,一个定位好不好,取决于与之相关的三个要素:目标、本体、与环境,只要其中有一个要素改变了,好坏的标准就变了。

那在商业世界中,该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定位呢?

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基于目标来定位目标=需求

知道目标在哪,你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是一切的开端。

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一家企业,你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经济学会告诉你,是利润。

但是,如果目标只是钱,却没有给社会中的任何人提供任何价值,甚至还让某些人遭受了损失,那么这样的企业与骗子无异,社会不需要它们,它们也无法持续存在。

而且,有些企业或者组织也不需要利润,比如“公益性组织”“宗教团队”“某某协会”等等,它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利润是结果,而要实现这个结果,企业需要通过提***品或者服务,来满足某些人的某些需求。

所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企业的首要目标。

注:这里说的人可以指自然人,也可以指法人。

企业做的所有事情,比如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招聘、管理、融资等等,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的,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某些人的某些需求,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利润。

因此,我们想要创办一家企业,首先,是要去找到市场中存在的“需求”,然后以此为目标,开始设计与生产,或者去寻找相应的产品,并提供给有这个需求的人们。

但是,找到了某个“需求”,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产品吗?

比如,你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看短视频”,甚至很多人刷短视频上瘾,你觉得这是个“强需求”,你也想做。

那么,你该拍些什么样的短视频呢?

娱乐搞笑类的?知识口播类的?产品介绍类的?还是唱歌跳舞类的?…

再比如,你发现喜欢“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也是一种能让人上瘾的产品,你觉得人们对它有很强的“需求”,你也想进军咖啡行业。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是开个传统的咖啡店?还是在路边开个门面做咖啡外带?又或者,是做速溶咖啡?冷萃咖啡?还是瓶装咖啡?该选什么品种的咖啡豆,用什么样的调制方式?…

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你都无法回答。

为什么?

因为刚才说的这两种需求都“太宽泛”了。

你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所以,你只能往这个方向,先随便做一种,试试看效果,没效果的话,再换一种…

这就好比“近视眼射弓箭”,他虽然能模模糊糊地看到靶子,但是却看不清楚,于是只能往这个方向上随便射一箭,能得多少分全凭运气。

那怎么才能拿高分呢?

戴一副***嘛!

这样他就能看清整个靶子,知道哪里是7环、哪里是9环、哪里是靶心,他也就知道,具体该瞄准哪里了。

在商业世界中也是如此,你也需要一副能看清市场的透视,从而找到更清晰的定位。

这副“透视”需要包含以下“三层镜片”。

从三个维度来细分需求

1.按“用途”来细分需求

就是用户为什么要用某款产品或者服务?他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要达成什么目标的?

比如同样是喝咖啡,有些人是走在路上“渴了”想喝咖啡,有些人是为了“熬夜”而喝的咖啡,有些人则是借用咖啡店的环境来进行“社交”而不得不喝杯咖啡,还有些人则是为了“分享”当下的美好生活,把咖啡当成了道具…

用途不一样,对应的产品也就不同。

渴了,你需要的可能是一瓶常温的或者冰镇的、大容量的、瓶装的咖啡饮料,因为这种比较解渴,喝起来也方便。

为了分享,你对咖啡的“颜值”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容量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好看,比如咖啡杯一定要高档,拉花一定要漂亮,等等。

而如果是为了社交,那你对咖啡本身可能就没什么要求了,你更看重的,是这个咖啡店的环境是否舒适,是否足够安静,是否还有空位,等等。

按照“用途”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整个咖啡市场,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市场”,每个小市场对应着不同的产品类别

当然,这些小市场之间也会有交集,有些产品能同时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

比如星巴克咖啡,它的主要产品其实是店铺的空间,用来满足人们的社交和办公需求,所以你能在它的店里看到很多便于近距离交流的小圆桌,以及适合办公的大长桌。

针对这个需求,咖啡本身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更多是以一个工具的形式而存在,所以不需要很漂亮的拉花和咖啡杯等等,取而代之的,是用纸杯来装,因为这样还能方便消费者“外带”,让他们可以在路上喝,从而将自己的产品衍生到了另外一个市场。

这么一来,它的市场空间就变得更大了。

2. 按“场景”来细分需求

就是用户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来使用你的产品?

在不同的场景下,用户对产品的具体需求也会不同。

比如你想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想在“路上”喝咖啡,想在“家”里喝咖啡,想在“办公室”里喝咖啡,想在“登山”的时候喝咖啡…需要的产品是不太一样的。

刚才我们有说过,在咖啡店里,你可能会更关注咖啡店的环境,而在路上,你就会更关注它的便携性。

回到家里,你可能会更关注咖啡的味道,会对咖啡豆的产地,咖啡的香气等等有更高的要求,你可能还希望,制作的方式能够简单一点,因此,胶囊咖啡机,挂耳咖啡等等,在这个场景下,会更受用户们的喜爱。

而在旅行途中,想喝到现磨的咖啡会比较困难,用传统的速溶咖啡,又需要开水,也不容易,因此,在这个场景下,用凉水就能冲开的小罐冻干咖啡或者咖啡原液,逆袭登顶,成为了用户们的新宠儿。

所以,按照产品使用“场景”的不同,也可以将整个咖啡市场,划分出许多个小市场。

3. 按“人群”来细分需求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认知水平、收入情况、兴趣爱好、审美偏好等等的不同,他们对产品的具体需求,也会有所差别。

比如男性和女性、学生和白领、小镇青年和上海老克拉…他们对咖啡的外观、口味及品质等等的偏好都会有所不同。

学生党,可能更喜欢类似于「星冰乐」这样的咖啡味甜口冷饮,速溶咖啡更是他们备考前夜的最爱。

女性用户,则更喜欢步入那些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小馆,对那些可爱外形的咖啡杯也毫无抵抗之力。

而上海老克拉们,也许会约上三五好友,在一家老字号西餐厅里,享受咖啡师傅现场调制的手冲咖啡,然后一起聊聊国家大事。

所以,按照“人群”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整个咖啡市场,分成若干个小市场。

三维一体

然后,把这“三层镜片”叠加起来,也就是组合成“谁?在哪里?要干什么?”的表达方式,你就能看到几十乃至上百个更细化的具体需求。

比如:中老年人,在家,为了招待朋友而需要的咖啡。

比如:女性用户,在办公室里,为了喝下午茶而需要的咖啡。

比如:职场白领,在户外登山时,为了分享旅途中的休闲一刻而需要的咖啡。

这样,你就可以看清整个咖啡市场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到它内部包含的无数个很具象的细分市场了。

现在,你就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开始设计对应的产品了。

此时,你的设计方向会变得非常明确和有针对性,比如在设计功能时,会着重考虑它的“用途”,在设计用户体验时,会充分考虑它的使用“场景”,而在设计产品外观和定价的时候,则会充分考虑到这类“人群”的特性。

比如,《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为麦当劳提供服务时曾发现,它们门店里有40%的奶昔杯是早上被卖出的,而且购买的人群,大多为开车去上班的人,由于路上很无聊,他们想买点东西吃,但开车时不方便用两只手来拿食物,也不希望食物会把衣服弄脏,所以奶昔杯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现在这个需求就很清晰了:(人群)开车上班的人,(场景)在车内,(用途)需要吃个东西打发无聊。

于是,克里斯坦森就建议麦当劳把奶昔做的更稠一些,这样顾客可以喝更长的时间,再加入一些果粒,这样顾客吃起来会更有乐趣,更能够帮助他们打发无聊,然后,推出奶昔卡,并把奶昔机搬到了柜台前,让他们可以刷卡自取,这样,他们就和普通队伍错开了,这能帮助他们能更快地买到奶昔,从而不影响上班的时间…

经过这些调整,奶昔杯的销量果然大幅增长。

你看,找到了精准的需求,就能设计出用户更喜欢的产品,从而就能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细分出来的需求有那么多,该选哪个作为目标市场呢?

定位目标市场的标准

这里有三个选择标准:

1.得是真实需求

用这个方法,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未曾想到过的需求,这其中可能就会藏着一些“蓝海市场”,也就是这类需求真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商家,针对它开发过任何产品,那这对你来说就是个非常好的目标,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但其中,也会存在一些“伪需求”,比如刚才提到的“女性用户,在办公室里,为了喝下午茶而需要的咖啡”,这个需求看上去挺有意思的,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吗?现有的产品,无法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了吗?

这个,你就得做一些用户调研,或者小样本测试,来进行论证了。

总之,你得先确认某个市场是真实存在的,才能把它作为自己的目标。

2. 市场空间得大

找到了目标市场,你还得估算一下它的规模有多大,未来会如何变化,空间足够大的市场,才值得你投入时间及资源去做。

比如刚才说的“中老年人,在家,为了招待朋友而需要的咖啡”这个需求。

这个需求也许真的存在,也确实没有商家针对这个需求开发过产品,但这个市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你要估算一下。

比如去统计一下现在中老年人的人口数量,然后其中有多少人是喜欢喝咖啡的,中老年人之间“串门”的频率又有多高,等等。

以此来决定,是否值得为此而单独开发一个产品品类。

3. 竞争对手得少

空间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往往也比较多。

比如你想开发一款可以适应多种需求的咖啡产品,男女老少都喜欢,没有明显的人群偏向,户外家里都能用,既好看又好喝还很解渴…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完美的产品,市场空间也很大,能满足几乎所有用户的各种需要。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市场里的所有商家都是你的竞争对手。

而为了适应所有的市场,你的风格特点就不能那么明显,比如不能设计得太少女化,不能太追求口感,得考虑便携性,等等。

那么,在你品牌知名度还不高的情况下,这样一款什么都照顾到,但什么都不突出的产品,真的能在各个细分领域中,击败那些针对性很强的竞争对手吗?

如果不能,那你眼里的大市场和你就没什么关系。

所以,你不仅得考虑市场的大小,还得考虑竞争对手的多寡,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具体的竞争策略,我们等会儿再说。

以上,就是基于目标进行定位,通过“用途、场景、人群”对需求进行细分,进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然后再开始设计产品,并组织生产。

二、基于自身来定位

目标不错,但适合你吗?你该从哪里开始呢?

比如大家都看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但由你来做,和让苹果公司去做,彼此的起点,和发展的路径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找到了目标,你还得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次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具体怎么做?

你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热爱程度

就是你是不是喜欢做这件事情?

我在专栏第三课《富人越富的时代,普通人如何逆袭?》中说过,“热爱”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隐性天赋”。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乐此不疲的时候,他就会一不小心在这里花上一万个小时,那么他只要用对方法,就更有可能成为这里的高手,进而做出更优秀的产品或者服务,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相反,如果你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又怎么可能做好这件事情呢?

另外,“热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会帮助你穿越“逆境”。

很多人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比如为什么要做自媒体?他会说,因为听说这个挣钱啊!

比如为什么要加盟某个品牌店?他会说,因为听说这个牌子很火,做这个能挣钱啊!

这些当然没问题,创业不挣钱的话,那还创什么业呢!

但刚才我们说了,赚钱是结果,是你做了某件事,满足了社会中某些人的某些需求之后,所附带的结果。

如果你眼里只盯着钱,顺境时可能看不出什么区别,一旦遇到了逆境,你就会有更大的概率选择放弃。

因为,当你所期待的结果没有出现,而做这件事本身又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话,你就会觉得继续做这件事,没有任何的意义,看不到希望,又感受不到快乐,很多创业者都是在这种状态下放弃的。

而你知道的,赚不到钱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创业过程中的常态。比如:

做了半年的短视频,只有不到1万的粉丝,更没有什么收入;门店的生意好不容易有点起色,边上又开了一家竞争对手,开始和你打价格战;研发费用深不见底、开发周期越拉越长、供应商们集体涨价、商品库存越积越多…

在这些困境面前,如果你对这件事情本身缺乏热情,那么这个过程就会变得很煎熬,或者你会为了赚钱,开始放弃一些原则,比如会使用夸大宣传等欺骗消费者的手段来牟利,又或者,一旦看到了有其他更赚钱的机会,你就会立刻扬长而去。

这样,你也就很难看到,风雨过后的那一道绚烂的彩虹。

眼里只盯着钱的人,要么赚不到钱,要么会成为骗子。

2.能力与资源

要创业,仅仅有热爱是不够的,你还得有相应的实力,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

但并不是说,你必须在某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之后,才能开始做这件事。

比如,你觉得现在自媒体很火,但你从来没做过这类工作,也不懂摄影和剪辑,更不是职业的作家、导演,或者杂志主编这类专业的内容创作者,并且自己还是个学生,也没有什么资本可以投入,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你不能做自媒体了?

当然,如果你用你那些业余的演技、文笔、剧情、摄影与剪辑技巧等等,与这些专业选手或者团队去直面竞争,比如你也去拍一些情景喜剧,或者分享一些影视特效等等,那毫无疑问会完败。

但,并不代表你不能做自媒体。

而是,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有多少资源,然后从自己能做到的、自己擅长的事情开始做,就像我在专栏第25课《一事无成,是因为你第一步就错了》中讲过的,要实现一个目标,我们要“始于基线”。

基线包括两方面:能力和资源。

能力,主要是指某些技能,比如编程的能力,演讲的能力,摄影的能力等等。

资源,可以分为“生产力资源”和“市场资源”。

所谓生产力资源,就是指那些能提高你的生产力,能帮助你更快地做出更好的产品的人或者东西,比如生产设备、技术、材料、劳动者等等,或者是稀缺的供货商,能够直接提供给你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所谓市场资源,就是指那些可以帮助你把产品(或服务)更快地卖出去的人或者东西,比如销售渠道、有知名度的品牌、有影响力的个人等等,或者是直接的买家。

以上这些资源可以是你本身就拥有的,也可以是你用金钱去购买获得的,或者是你用未来(也就是公司的股权)去交换得来。

你需要基于这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起点。

比如我很喜欢B站上的一位叫做“陈抱一”的UP主,他刚开始做视频的时候,还是个学生,那时的他甚至连视频都不会做,第一个视频竟然是全黑屏的,更别提什么拍摄技巧了。

但他就从他能做到的事情开始做,比如:

用的拍摄器材,就是自用的定位器、台灯、几十块钱的定位器支架等等,这些最平常的东西;他想做智能家居相关的内容,但自己并不专业,所以就不做测评类的视频,而是只做娱乐开箱,聊聊这些智能家居的各种玩法;既然专业性比不过,那就突出生活感,例如生活感的布景、生活感的***拍摄、生活感的对话方式,等等;不会做视频,那就把学做视频的过程拍出来;……

然后,边拍,边优化,视频越做越好,仅用一年的时间,全网涨粉100万,非常厉害。

你的起点可以很低,但如果能找对定位,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能做好的事情开始,然后通过不断地变强,来让条件逐渐成熟,那么未来就有机会去实现最终的大目标。

就像当年的刘备一样,虽有一颗匡扶汉室的心,但也得先从桃园三结义和四处投靠开始。

3.机会成本

最后,你还要做一次估算,看看你要做的这件事,预期收益能有多少,能否覆盖你的机会成本,如果预期收益能大于机会成本,那么这件事才值得你去做。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如果你不做这件事,而去做其他的事情,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比如你当前的工资为每月5000元,那么如果你辞职去创业,这每月5000元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如果你辞职后,能立刻找到一件每月最多能获得7000元的事情,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等于7000元),你创业所带来的收入得能超过这个数,这件事才值得你去做。

当然,这里只计算了经济收益,如果你认为创业还能给你带来其他精神性的回报,比如快乐、成长、自由等等,那么你可以把它们也折算成一定的经济价值,再来进行比较。

而每个人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因此,同一件事情对不同人来说,价值也有高低。

比如,你月薪五千时,估算做自媒体每月的预期收益能有一万元,那么辞职去做自媒体,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如果,你的月收入已经有两万元了,那么你就不应该启动这次创业,继续上班才是你更好的选择,或者你应该去做一个预期收益更高的项目。

再比如,新东方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做教育培训方面的业务。

在原来的模式下,他们是不可能去做直播电商的业务,让老师们去卖农产品的,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同样的时间,让老师给学生们上课,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更稳定的收益。

但是随着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一些原本能做的业务突然不能做了,其他业务收入下降,也就意味着做直播电商的机会成本降低了,而与此同时,直播电商的预期收益,正在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迅速变大。

因此,在那个时间点上,它反而变成为了一个可以尝试的新业务。

那预期收益该怎么估算呢?

用“基础成功率”结合“比较优势”来进行估算。

基础成功率,就是你要做的这件事,根据该行业以往的真实数据,统计得出的平均成功率和平均收益。

比如根据艾媒咨询公布的《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收入情况及问题分析》中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主播平均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下的占比为84.1%,其中月收入在4500~8000元的主播最多,为37.2%,月收入在两万元以上的占比为3.6%,而月收入在五万元以上的主播,只占所有人的0.6%。

图:2020年中国网络主播收入分布

这个就是你的基础成功概率,如果你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那么你辞职去做直播带货,有80%以上的概率收入会不足万元,很有可能会落在4500~8000元这个收入区间上。

然后,你要看一下,你身上有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也就是你有哪些别人没有的能力,或者你可以比别人多投入哪些资源,来帮助你提高成功率?

如果有,你才可以调高此次创业的预期收益。

图:基于比较优势调高预期收益

当预期收益超过了机会成本,这件事情才值得你去做。

以上,就是基于“自身”进行定位时,你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热爱程度,决定了你遇到逆境时,能坚持多久;能力与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做这件事情,该从哪里开始做;而机会成本,决定了你做这件事情划不划算。

三、基于环境来定位

就是你的产品所在的市场环境怎么样?你的竞争者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相比他们,你该如何成为消费者更好的选择?

比如你想做短视频,但市场中已经太多的短视频了,你该做怎么样的短视频,才能从中脱颖而出?

比如你想做咖啡,但市场中的咖啡产品已经有太多了,每个人流密集的地方也都有咖啡店,你该做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才能在市场中撕开一条口子,成为消费者们的新选择呢?

你有三条路可选:

1.竞争少

进入一个竞争者少的市场。

刚才我们说了,在一个大市场下,你可以按“用途、场景、人群”这三个维度,将它切分成许多个小市场,每个小市场中都会有一些产品,来满足这里的用户需求。

那么你的第一条竞争策略,就是选择进入那些竞争者比较少的市场,甚至是完全没有竞争者的市场,这样你获胜的概率自然就变大了很多。

具体怎么做?

首先,把所有的市场用可视化的方式在白纸上画出来。

比如定位器市场,按“用途”分有:打电话、玩游戏、刷网剧、拍照片、录视频、处理工作等等,把你能想到的所有用途在纸上一字排开,这些就是按用途分出来的小市场。

然后,在其下方填入,你在整个定位器市场上能找到的,针对这类需求所开发的产品。

比如有主打通话的***,有主打游戏的***,有主打拍照摄像的***等等,把它们填入对应的市场区域(当然有些产品可能会覆盖多个市场),它们就是你在这些市场中的竞争对手。

最后,你就可以把那些竞争者比较少,且市场潜力还不错的市场给圈出来,作为你的目标市场。

你还可以把两个维度甚至三个维度叠加在一起,将市场切分得更细。

比如按“人群”分,定位器市场还可以被分成“男性/女性、年轻人/老年人、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等,然后把这个和刚才按“用途”分类的表格叠加在一起,你就能看到一张更细化的市场分布图。

现在,再在此图中填入市场上对应的产品,你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哪些市场已经杀成了红海,哪些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比如你发现,市场上主打“拍照”的定位器有很多,如果再按人群细分的话,有针对女性用户的拍照定位器,它们增强了人像的美颜功能,也有针对老年用户的拍照定位器,它们增强了操作的便捷性,还有针对摄影爱好者的拍照***,它们可以让用户自定义各种专业的相机参数,等等。

然后你发现,这些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已经有很多了,但目前针对不同肤色的人群开发的拍照定位器还比较少,而其中黑人的肤色和夜色太过接近,导致他们在“夜间拍人像”这个具体的使用场景上,拍不清楚,确实存在一些还未被满足的需求。

所以,如果开发一款针对于“黑种人,在夜间,拍人像”这个细分需求的***,应该会很有市场,而且竞争对手很少。

成立于深圳的传音定位器,就针对这一需求,定制开发定位器。

产品上市后,便迅速在非洲风靡了起来,现已成为了当地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

图:传音定位器S13 宣传海报

开辟一个新市场。

当然,你还可以通过为产品开发一个“新用途”,寻找一个“新场景”,或者瞄准一批“新人群”,来辟出一个新市场,让自己成为这里的领先者,从而提高自己的成功概率。

比如开发一个“新用途”。

糖果的用途,过去一般都是用来解馋的,让嘴巴里有点甜甜香香的味道,因此,商家们都在比糖果的口感,或者外观包装。

而成立于2020年的「BuffX」通过在糖果中添加各种功能性配料,让糖果有了一些新的用途,例如“助眠软糖”“提神软糖”“熬夜软糖”等等,从而在糖果这个大市场中又细分出了许多小市场,并在这里一举成名,受到了许多年轻用户的追捧。

来源:BuffX官网

比如寻找一个“新场景”。

由「3M公司」研发的“便利贴”在1977年刚上市的时候,销量非常平淡,大家都不知道这种粘不住的纸张有什么用,感觉它可有可无。

但在1978年,他们把便利贴送给了各大企业的秘书们试用之后,反响特别好,上班族们可以用这些便利贴,将自己的各种日程安排、工作目标等等贴满自己的办公桌,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于是企业们开始大量订购,便利贴也就此成为了3M公司的明星产品。

3M公司就是为“便利贴”找到了一个新的应用场景“办公室”,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并成功引爆了销量。

再比如,瞄准一批“新人群”。

鞋子,过去按人群分的话,主要可以分为:童鞋和成人鞋,然后再分一下男女,这样基本就可以覆盖所有的人群了。

但在2013年,「足力健」将自己的产品瞄准了其中更细分的一类人群“老人”,并基于老年人的脚型特点、穿鞋需求来开发产品,就此“老人鞋”横空出世,并迅速窜红。

足力健就是通过瞄准一批“新人群”,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并成为了这里的领导品牌。

2.差异化

如果你所在的市场已经有了很多竞争者,那么你就要通过“差异化”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用户选择自己的概率。

想要实现“差异化”有两种方式:

1.成为最好

比如大家都是做针对高端***用的芯片的,你的制程工艺是5nm,那就肯定比那些只能做到14nm的企业更有竞争力。

成为最好,就是通过领先的技术、卓越的性能、高超的工艺等等,拉开与别人的差距,来显示出自己的“差异化”。

但这种差异化,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因为某项技术或者某个工艺,市场上只会有一个第一名,想要超越所有的竞争者,你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成本,换来绝对的实力,才有可能。

所以,这条路走起来会非常艰辛。

当然,一旦走通之后,你所获得的回报也会相当可观,这就好比在竞技体育中,第一名和第二名可能只相差零点几秒,但获得的回报,无论是金钱上的还是荣誉上的,会天差地别。

2.成为不同

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你有一个别人没有的特点,能让消费者从一堆产品中,一眼就看到你。

比如别人卖水,都在强调自己的滤水系统有多先进,经过了多少层过滤,富含什么矿物质等等,而农夫山泉却说:“我们不卖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有点甜。”

这些,就是差异化的卖点。

再比如刚才说的那位B站的UP主「陈抱一」,别人做数码类的视频,都是用专业的相机做专业的测评,而他却用生活化的拍摄手法,做娱乐开箱,这也是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我们在专栏第8课《你值多少钱?》中,还讲过一个变得与众不同的方法,那就是“打造多维能力”,将多种能力组合起来,从而让自己成为市场中的稀缺品。

比如很多人都会画漫画,也有很多人会做视频,博学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但能同时拥有这三种能力的人,则非常少。

「花小烙」就是这么一位能将这三种能力结合在一起的UP主,她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定位:“要做一个博学的画渣”。

因此,她的视频识别度非常高,既好看,又有趣,还很有用,很快就火遍了全网。

图:花小烙B站主页截图

再比如,2022年的时候,市场上做直播带货的主播有很多,教英语的老师也有很多。

但一边教英语一边直播带货的,只有「东方甄选」一家,非常特别,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种新鲜的直播方式,于是他们迅速成为了全网最火的直播间,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1000多万粉丝的关注。

来源:东方甄选抖音号

以上,就是实现“差异化”的两种方式,要么做得比所有人都好,要么做得和所有人都不一样。

没有共产党性的技术或产品,没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却进入一个充满竞争对手,且市场已经不怎么增长了的红海市场,是非常不明智的创业选择。

3.性价比

根据“需求定理”,卖同样的东西,如果你卖得更便宜,就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但并不建议你用“利润”去换“低价”,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竞争力,是虚假的,别人也同样可以牺牲利润,和你打价格战,然后你们彼此的利润都会越来越少,最终,谁也赚不到钱。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他们主动降低售价,甚至亏本经营,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无钱可赚,等把其他玩家都逼走之后,再提高售价,来赚取“垄断市场”带来的丰厚利润。

但这种“低价”也是虚假的,“性价比”并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资本实力”才是。

那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性价比,才真正具备竞争力呢?

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的性价比,才具备真正的竞争力。

升级技术

1913年,福特发明了流水线,将原本需要700多小时的生产时间,缩短到了12.5个小时,汽车的生产成本随之大幅下降,售价也从最初的850美金左右,下降到了300美金以内,从而使它的T型车成为了当时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汽车,占据了美国汽车市场份额的56%以上。

福特的一辆车卖300美元,还能有得赚,而其他厂商造一辆车的成本,都不止300美元。

福特汽车,通过升级“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拥有了真正的竞争力。

图:福特汽车流水线

提高效率

2011年,小米定位器横空出世,用几乎同行一半的价格,出售同样配置的***,以超高的性价比,横扫了整个中国定位器市场。

它是怎么做到的?

那时,其他定位器厂商要发售一款新产品,需要在媒体上投放大量的广告,并按一定的扣率,供货给各路的分销商和经销商,才能触达目标用户,并带来转化,这些推广的成本,都是要计入产品的售价之中的。

而小米定位器在发售前,它的MIUI社区已经聚集了几十万的用户了,他们都在期待搭载了MIUI系统的小米定位器的发布,所以才会出现,首批30万台定位器,上市5分钟就被一抢而空的盛况,小米触达这些目标用户,几乎没有花1分钱的广告费。

再加上创始人雷军,本身就是个明星创业者,自带流量;小米自建的电子商城,又砍掉了中间的分销商和经销商们,让消费者可以在官网上直接下单购买,然后送货上门。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小米的“推广效率、撮合效率和物流效率”,从而节约下了大量的推广费用和渠道费用。

正因如此,小米把原本需要付给广告商、渠道商、地产商们的钱,让利给了消费者,这才能把售价降到同行们无法企及的位置。

同样的价格,小米还能有得赚,友商们却已经没钱打广告和做渠道分发了。

小米,通过降低信息流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拥有了真正的竞争力。

图:小米1发布会现场照片

扩大规模

再比如,2015年成立的名创优品,2年内疯狂开店1100多家,于是它就可以拿着巨大的采购订单,来和工厂谈价格。

由于工厂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而非单件的利润率,而且工厂也能用这份大订单,来压低上游材料商的报价,所以别人10元才能进到的货,给名创优品可能只需要5元。

这样,同样一款产品,名创优品卖8元还能有得赚,别的商家连货都进不到。

名创优品,就是用“规模效应”换来了极致的性价比,从而拥有了真正的竞争力。

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便是你做定位时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基于目标来定位、基于自身来定位、基于环境来定位。

孟子曾说,打仗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你制定的战术得能顺应当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并在士兵们都士气高昂的时候发动进攻,这样才能有更高的胜率。

创业,也是如此,不能仅凭一个想法就开始行动,也要看是否“顺了天时、占了地利、得了人和”,这样你的成功概率才会变得更高。

如果前两节课说的“看清方向”是天时,“抓住红利”是地利,那么这节课讲的“找对定位”,就是人和,找到在当前情况下,对你来说,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方式做,胜算最大。

但这还不够,你还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大意是,善于打仗的人,首先追求的,是创造各种条件,让自己不可被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会不会失败,这个责任全在自己,能不能战胜对方,要看对方给不给你机会。

我们至今讲的“看清方向、抓住红利、找对定位”都是用来提高你的成功率的,但最终是否能成功,依然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你的竞争对手,给不给你这个机会。

因此,你要做的,是创造各种条件,控制好各种风险,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不下牌桌,做好自己能做到的每一件事情,尽可能地活着,你就永远保留了胜利的可能。

具体该怎么做呢?

这个,我们下节课再说。

小结

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讲了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一个好的定位,能让你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赢在起点上。

一个定位好不好,取决于与之相关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目标、本体与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个方向出发,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基于目标来定位

创业的目标,是要去满足某些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找到了需求,你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

你可以先按“用途、场景、人群”这三个维度,来对某个大类需求进行细分。

然后,再用“是否是真实的需求、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竞争对手是否比较少”这三个判断标准,来确定你的目标市场。

2. 基于自身来定位

确定了目标,你还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它是否适合自己,以及该从哪里开始。

首先,是热爱程度,它决定了你遇到逆境时,能坚持多久。

其次,是你的能力与资源,它们决定了你能不能做这件事,该从哪里开始做。

最后,是机会成本,它决定了你做这件事划不划算。

3. 基于环境来定位

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你还会遇到许多竞争对手,你可以用以下三个办法来对付他们。

第一个办法,是选择进入一个“竞争对手比较少”的市场,这样你获胜的概率自然就能更高一些。

第二个办法,是用“差异化”来获得竞争力,要么做的比所有人都好,要么做的和所有人都不一样。

第三个办法,你可以通过升级技术、提高效率,以及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以此获得极致的“性价比”,从而建立起竞争优势。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点赞,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内容。

2.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这是我专栏的首发平台。

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若你没有看过之前的几期文章,建议从专栏第一篇文章开始阅读。全网已有超过1亿的小伙伴学习过了,一起来吧!我们专栏见~

谢谢你的支持!

本文来自年轻人玩的就是心跳投稿,不代表舒华文档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huhua.cn/24/488070.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4-03
下一篇 04-03

相关推荐

  • 图灵测试是什么(图灵测试内容、过程、原理)

    人工智能一直是科技发展的前沿课题之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开发机器的人工智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但是,如何判断机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呢?为此,科学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方法,那就是图灵测试。我们来谈谈图灵测试。图灵测试的内容、过程和原理。1.什么是图灵

    2023-07-29 06:04:01
    250 0
  • 什么是BETA测试

    beta 是指公测,即针对所有用户公开的测试版本然后做过一些修改,成为正式发布的候选版本时现在叫做 RC Release Candidate,叫做 gamma可是,这个 beta,无论如何它是“测试”的定语,什么时候喧宾夺主变成了“测。你可以这样理解,alpha测试就是一般测试人员的测试beta测试是

    2023-07-27 11:29:01
    293 0
  • U盘容量测试 测试u盘真实容量

    USB 3.0接口和2.0接口的区别:1.USB3.0是蓝色的。仔细看界面。它的顶部和底部都有金属片。它是一个双通道接口。2.USB2.0接口只有顶部是金属片。3.在保持与USB2.0兼容的同时,USB 3.0还提供了以下增强功能:它大大增加了带宽——高达5Gbps全双工(USB 2.0是480Mbps半双工)。4.2.0

    2023-07-25 00:42:01
    393 0
  • java单元测试框架都有哪些 单元测试框架的作用

    文章是通过学习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整理的1。好的单元测试必须遵循AIR原则从宏观上来说,一个好的单元测试的特点是自动化、独立和可重复执行。答:自动(Auto***tic)I:独立(independence)r:可重复(repeatable)2。单元测试应该是全自动和非交互式的在测试单元中不允许使用Syste

    2023-07-24 08:41:01
    1058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