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用户画像模型(用户画像从哪些方面分析)

面对构建用户画像,一百个产品经理,九十九个都有说不完的苦。应该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产品本身为中心,对自己负责的项目和业务负责?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产品经理难以捉摸的痛点。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产品负责人不必过分关注用户画像的构建,陷入了单点工作的逃避,并阐述了产品...

面对构建用户画像,一百个产品经理,九十九个都有说不完的苦。应该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产品本身为中心,对自己负责的项目和业务负责?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产品经理难以捉摸的痛点。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产品负责人不必过分关注用户画像的构建,陷入了单点工作的逃避,并阐述了产品负责人构建用户画像的具体方**。推荐感兴趣的产品,阅读学习~

“有没有什么人物模型的模板可以套的?”“弄这个画像要调研多少人啊?如何做出来啊?”“我没有弄过用户角色,可以看哪些书呢?”“我做了问卷,这个数据够做个画像了吧?”…….."有没有可以设置的人物模型模板?"“你想为这幅画像研究多少人?如何制作?”“我没有扮演过用户角色。有什么书可以看?”“我做了一份问卷。这个数据够做一个人像吗?”…… ..

这是很多新品人提出的问题,我也一直向他们强调,作为一个产品人,没必要太在意建立用户画像。

一、“用户画像”真假。1.不要被点所困扰

产品经理不就是要关注用户,把握用户需求吗?为什么不太在意?

首先,从产品经理的角色和职责来说,产品经理要平衡业务,参与各个环节但不能深入其中,否则他的视野会集中在某一个点上。这不是一个产品经理,而是一个功能规划,尤其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用户需求早已被挖掘,产品经理更应该关注瞬息万变的市场。

其次,隔行如隔山,不要小看用户模型的专业性。光是建造它就需要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如果产品经理都去专注于处理用户画像,那不是对用户体验设计团队的轻视吗,包括交互,视觉,研究。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

即使产品经理真的想做用户画像,实际行动是怎样的?

大多只是想到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做个网上问卷调查,发个红包到一些群里让爷爷奶奶填。其实这就变成了***。

前期用户调研不到位,导致缺乏第一手数据,缺乏真实性。

而虚假肯定会影响产品经理对业务的判断。一旦方向错了,后面就会一塌糊涂,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致命的职业错误。

2.“数据不够,经验会凑”

大部分用户画像是怎么产生的?

虽然有很多专业理论进行指导,但毕竟是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很多产品人一看到就觉得头皮发麻,耗时耗力的产出并不明显,所以最后大部分都被忽悠了:

从之前的问卷中导出一些数据,然后找到业内其他人整理的用户报告。两者结合,将内容填入模板,完成!

最后用户画像真正成为“画像”,只是为了完成PRD的一个必要环节。项目完成后,画像会被扔到一边,不迭代,不参考,结果会被用户“真实”的反馈带走。

自称以用户为中心,其实是主观的自我参照设计,让我感动。

第二,用户画像的专业性

相信大家都读过交互设计的精髓。这本书可谓是业界的经典教材,里面的理论也很专业。不过这个理论是作者无数行业经验总结出来的。如果运营者没有足够的领域知识和项目实践,它将作为一个模型。

我们先来看看用户画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流程。毕竟是外国书,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在描述上做了一些改动。

1.用户画像的概念

首先要明确:模型通过有效的抽象来表现复杂的现象,强调所表现结构的显著特征关系,弱化不重要的细节并可视化。

因此,用户模型/用户画像/人物角色:是指利用用户研究成果,构建一个关于用户的描述性半虚拟模型。

之所以说它是半虚拟的,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来源于用户研究中很多真实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动机,基于真实的、实际的用户行为模式。

人物模型可以清晰地解释用户目标,帮助研究者理解特定情境下的用户目标。它广泛应用于交互设计领域。它不是一个精确的衡量标准,而是一个决策设计沟通的视觉传达工具。

2.经典用户画像的专业流程

根据本书的内容,经过用户调研和初步资料整理:

根据受访者的角色对他们进行分组;根据受访者的角色对他们进行分类。找出行为变量;区分行为分为几组不同的行为变量,如态度、能力等维度。将受访者与行为变量相匹配;确定受访者在行为变量上的相对位置。识别重要的行为模式;寻找主体的聚合,找到显著的行为模式,找到逻辑联系。综合各种特点,明确目标;贴近观察到的行为,推断和定义行为背后的目标,检查完整性和冗余性;弥补漏洞,消除重复。指定角色模型类型;划分优先级,确定主要设计目标,定义主要和次要角色模型。进一步描述特征和行为;添加虚拟用户场景使角色模型更加真实。

如你所见,步骤不多,内容清晰易懂,但最后一步是第一、第二、第八步,中间最重要的行为数据分类和重点是粗略一瞥。

这就好比“把一头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一个大的专业流程,并不代表最后就一定方便详细。

换句话说,没有金刚钻,就没有瓷器。

第三,适合产品负责人的方法

“你为什么不吃肉末?谁不知道专业很重要,但是我公司不用调研和互动岗。我都是自己做的。”

这又回到了我刚刚开始的问题:

既然外部环境提供不了这些,而且是必须的,那么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我们不能遵循固有的流程,必须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我一直反对墨守成规,不遵循实际情况。这其实是一种懒惰和欠考虑的表现。优秀的产品负责人必须利用有限的资源,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当方法。

我根据以往的经验给你一个可执行的角色模型构建方法。

1.用户研究

这是第一步,包括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现场观察、个人访谈等。不建议电话采访,因为看不到用户的情绪变化和肢体动作。当然,在疫情期间,也是退而求其次的辅助方法。

开头很难写完。如果你连直接接触用户的机会都不主动把握,很难相信他会产生一个主观的有说服力的画像。

这个环节不需要专业人员操作。详细操作请参考我的主页。看我另外两篇,一篇是介绍理论,一篇是介绍实际操作案例。

2.聚类数据

顾名思义,从以往研究中的面试题目中提取定性答案和定量数据,通过聚类分析进行处理。

这里介绍一个方法:KJ法。

又称为关联图/卡片图/z图,是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按相似性进行分类和综合分析以建立共识的一种定性方法,目的是将个体的想法和观点进行分层,从而表现出共同的结构和主题。可以帮助小组组织复杂的想法和信息,可以用来发现问题和需求,可以用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操作方式:将卡片按照内容上联系的强弱进行分类,将有共同点的卡片放在一起,加上适当的标题,用彩笔写在一张卡片上,称为“组标题卡”。无法分类的卡片,各归一组。将所有的卡片按照隶属关系,按照空之间合适的位置,分门别类的粘贴起来,用线连接起来。

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几个主题下的数据,这时候就需要把某个主题下的数据重新分组,从而提取出一个聚合的观点。通俗点就是找出谁的回答是同类的。

这些话题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痛点、需求、场景、态度、想法等等。

下图是一个简单的说明。相似的颜色(答案)可以分组在一起,提取几个小类。

其实这更进一步就是总结之前经典流程中的行为变量,只是这里简化了一下。

3.趋同组合

这一步需要将聚类后的数据与之前没有排序的一手数据进行对比,因为受试者的行为变量不可能全部精确到一个人。

此时,就是对研究用户群体进行分类,提取最典型的初级用户和次级用户。

比如调查20个用户,其中15个用户的行为大体一致,那么这15个用户的相同行为就是主用户的行为,以此类推,13个用户的其他行为是一致的,是主用户的行为之一。

4.完善总结

当用户数据集成到主要人物角色中时,可以填充内容,如图所示:

用一句话说出用户最痛点,比如“你买***的时候永远不知道最低价是什么时候!”;用户头像+人口统计数据,如年龄、职业、地域等。,可以使用问卷中的统计数据;写一些性格特点,不要写什么开朗乐观的,而是你观察到的,比如“学习容易感动自己”;说明用户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比如短视频抖音重度用户;喜好也是写观察或总结的内容,比如“边学习边听音乐”;就是根据聚焦的行为模式设定问题场景或产品使用场景,即用户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背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做了什么,结果和效果如何,有什么感受等。你可以把这个作品写成电影剧本;就是大纲的内容,用户为了完成什么目标,遇到了什么样的痛点。

注意,以上内容是粗略分类的。要根据实际工作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不要一个模板用到底。模板提供的是思路和参考,不是机械的。

第四,结束

产品经理不能代替UXD岗位的专业工作,只能参与其中,学习他们的思维。与其做一些花哨的模板和硬内容,不如总结一些真实的数据。

很多人说,做产品经理,一定要专业,做的事情要专精,要时刻为用户考虑。

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的专业永远是负责项目和业务。做一个能赚钱的商人,毕竟他做的是商业产品。要赚钱,他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观察市场、协调资源、定位数据、追求用户价值上,而不是陷入对单点工作的逃避,躲在“用户体验”的借口里。

本文由@loosaumin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来自再可爱一点好了投稿,不代表舒华文档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huhua.cn/24/486199.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4-02
下一篇 04-02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